最近,杭州钱塘商标事务所在整理文件资料时,“发掘”出上千份已经泛黄的商标注册证,绝大多数商标的注册时间已超过了八年,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企业。比如注册于1999年11月的“好乐多”、注册于1998年7月的“兴合”,都成了无人认领的“孤儿”。
商标代理人介绍,由于商标注册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申请时间,有的是企业“忘记”来认领;有的因为企业内部原因,不再需要这个注册商标;更有许多企业,本身寿命还没有申请时间长,等不及商标注册成功的那一刻……
在商标界,“好乐多”这样的“商标孤儿”并不鲜见。
一些孤儿商标其实很有创意
在尘封已久的老商标中,许多都是极富商业价值的。钱塘商标事务所商标代理人陈文钧说,像“乡下老鼠”、“黑鸭子”,形象生动、很有画面感,但注册这2个商标的中璟实业有限公司和杭州铁路天云商场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没有前来认领。
另外如“贤内助”酱菜、“爱妻”漱口水……一位商标代理人说,这些商标的创意非常好,如果当时企业能够好好做一番推销,很有可能成为老百姓熟知的知名品牌。还有一家企业更绝,申请了一个“屈原”牌粽子商标,巧妙地利用了历史典故,可惜的是,这个商标现在依然孤独地躺在纸堆里。
当时的企业已有了商标投资意识,比如浙江煜时被服制品有限公司,就在1994年申请了好时达、丝情丝意、免翻免烦等几十个商标,只是后来公司经营出了问题,这一批商标也就没人来认领。
据钱塘商标事务所工作人员说,他们的商标事务所1992年7月成立以来,已经代理了超过2万件商标,其中至少有10%,也就是2000多件至今无人认领。这也是目前国内商标界的尴尬现状:大量商标闲置、无人使用,同时由于文字和图形的有限性,大量商标无法注册,资源被白白浪费了。
专家认为,完全可以从现有的商标资源中挖掘出新意,充分利用,使企业的发展不受商标注册的制肘。
老商标折射出上世纪末的杭州经济
商标代理人陈文钧已经从事商标代理工作13年了,对很多商标的当年故事还记忆犹新。她说,商标是经济发展的先锋,一个地区的商标注册情况,往往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从闲置的商标中,很能反映出当地经济的起伏。
例如,在这些闲置商标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服装类(第24类和第25类),大约占了四分之一以上,而当时的历史的确也是那样: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余杭、临安一带丝绸被面兴旺发达,仅余杭一地,就注册了上百件丝绸被面的商标,可以看出,那时服装产业已是杭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90年代初保健品尤其是营养液曾经火爆过一阵。这些老商标里,不乏当年的繁荣。杭州百灵花海洋补剂公司申请了“神龟”儿童营养液,还有海润、天灵、健翔、凤丽婷等十几个营养液商标也在1995-1997年之间陆续被国家商标局批准,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公司还没来得及推出这些商标,就在商海中湮没了。
企业寿命不长“树木”变“树桩”
造成商标权闲置的主要原因是比起其他知识产权如专利和版权,商标申请周期过于漫长。版权是自作品形成之日就能够确权;专利时间虽长短不一,但是其中与商标性质最为相近的外观设计,一般从申请到授权,也只需要8个多月。
申请注册一个商标,目前最快的大约需要18个月,在所有商标申请中,只有10%的企业能够享受到这一“加急服务”;普通的办理速度大约26个月,两年多一点,这类在商标申请中占了大头;最慢的,企业要等上30个月———两年半的漫长等待使得“树木变树桩”的情况很普遍。
有资料显示,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更是不到3年,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所以在两年多的申请时间里,商标还在、企业不在了的情况并不鲜见,最后申请成功的商标因此成了“孤儿”。
商标申请近年井喷可能带来更多“孤儿”
统计数据显示,国家商标总局受理的各类商标申请量已是连续三年以10万件以上的数量递增,2004年共受理各类商标申请76.2万件,比2003年(59.9万件)增加16.3万件。而目前,国家商标总局审查员不足,商品商标五个审查处加起来,也只有200名左右的审查员,要应对海量的申请工作非常紧张。
在这场商标马拉松中,餐饮和服装由于竞争激烈,出局最早、最多的多出自这两个行业,许多商标都来自这些行业。所幸近年来情况有所好转,2001年实施的《商标法》允许转让正在申请注册的商标,这样,即使企业转型或无力运营时,也能让一些优质、有潜力的商标权资源尽可能得到盘活。最近,杭州的两件餐饮商标“钱都”和“炭火工坊”就成功地进行了转让。
本站免责声明:
- 凡本站注明“来源:某某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其单位所有。
-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有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